学者视点

  • 林闽钢: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转载于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 10版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经济发展,不可能有民生改善;没有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也将停滞不前。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就像硬币的两面,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谁也离不开谁。但有人错误地把二者对立起来。比如,有人认为财政资金有限,民生领域投入多了,经济领域投入就会相应减少。有人认为强调民生改善相当于“养懒汉”,必然会产生“福利依赖”,造成经济发展效率低下和不可持续。这些观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优先,对民生改善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因而是不科学的。

  • 范从来:建立驱动创新的融资体系

    转载于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2日 15版)

    创新驱动能否实现取决于金融等制度的相应调整

      “十三五”规划较“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创新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创新发展即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创新能不能成为动力,不仅需要人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更为迫切的是要思考怎样的制度环境才能够驱动创新,使创新行为成为现实。

  • 茅家琦:在研究的道路上 我只走了三步

    转载于
    中国社会科学报

      穿过绿树成荫的小巷子,记者如约来到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茅家琦的家中。现年87岁的茅家琦专治中国近代史,他的著作涵盖晚清史、太平天国史、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等多个领域。

      回望自己的学术生涯,茅家琦感叹道:“ 60年来,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只走了三步,即接受前辈老师的教导,运用中西文两种文字资料研究历史;开展当代台湾研究,填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空白;弘扬人文精神,深入考虑思想文化与历史实际的关系问题。

    运用外文资料研究太平天国

  • 黄贤金、童岩冰:打造包容性共享型旅游特色小镇

    转载于
    新华日报

      包容性、共享型特色小镇,不同于特色小镇整体性建设过程中,政府或企业“包打天下”的模式,其更多地强调农户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产权的权益价值,在特色小镇建设、运营中的主体性地位。

  • 陈媛媛、李刚、丁炫凯: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证

    转载于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3日 16版)

      智库网络影响力是指智库的资源和能力在网络空间中对他者的劝说能力和支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软性的、教化的、理性的“权力”或者“实力”。“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智库综合影响力与智库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日渐趋同,智库网络影响力已成为衡量智库综合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比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几份智库报告,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业界对其评价结果也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开创性地提出网络影响力评价模型,引入智库网络影响力概念及定量方法,有助于智库评价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是对现行智库评价工作的有益补充。

  • 徐小跃:说道家

    转载于
    现代快报

      学习国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离不开对构成这一学术和文化主体的道家思想的探讨。我们这里不想争论或者说确认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排在哪一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以儒道佛三家哪一家为主干等问题。因为大家知道,道家曾在唐代一段时间里排在儒家和佛家之前而居三教之首的地位,有的现代学者将道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我们超越了这些争论以后,客观呈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专注到对道家思想本身的定性和研究上,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自然能够得到最真实的体现。

  • 洪银兴:科技创业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转载于
    7月10日在“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创新领袖论坛”的主旨发言

      对于本次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有人提出为什么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第一,但这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只排在第五位?原因是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不仅是包括企业创新能力,还包括地区大学数量、科技人员数量、科技成果、国家实验室等一些科技创新指标。江苏有这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区域创新排在第一当之无愧。但这恰恰也说明一个问题,江苏企业创新与区域创新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主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缺少衔接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用2015年的数据可以说明:

  • 姚 远:“文化大革命”中的文物保护

    转载于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5年第6期

    一、“文革”中文物破坏与保护的总体情况

      人们通常有这样朴素的想法——既然“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上的“大革命”,在这场旨在破旧立新的所谓“革命”中,文物古迹似乎理所应当是“革命”的对象。的确,在“文革”期间,特别是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中国的文物古迹遭受过不小的破坏。但是,今天在全国各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基本完好地存留下来。“文革”中文物古迹到底遭到了多大程度的破坏?有哪些原因使众多的文物古迹经历“文革”的动荡保存至今?人们对此的认识尚不统一。

  • 耿 强:当前经济运行的风险、趋势及对策

      当前,中国经济在宏观运行方面,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于通缩趋势的继续恶化,且没有看到明显改善与转正的趋势。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带来的债务压力,让越来越多企业进入以债养债、借新还旧的“庞氏融资”,企业主营销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有些甚至不能支付银行利息。2016年,宏观经济继续艰难探底预计是大概率事件。从30年左右的视角思考,本轮经济增速的换挡,更应是长期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一次再出发。